杨贵妃是哪里人?杨玉环死亡真相

2023-10-11 20:44

据史书记载,杨贵妃生于公元719年,卒于公元756年。但当问到杨贵妃是哪里人时,有的说是陕西华阴、广西容县、四川、山西永乐,也有的说是山西蒲州。有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

杨贵妃是否是容县人,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话题。 《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记录了杨玉环传奇的一生。碑文讲述的是唐朝天宝年间(约公元734年—公元755年)与杨贵妃一起长大的四位助教。为北京大学教授徐子珍所撰,曾矗立于荣成东120步处,被载入皇室编撰的《永乐大典》、《全唐文》等史书中。 《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 据记载,“杨贵妃出生于距城十里的荣州阳充,小号玉娘。——开元二十四年,明帝奉旨入宫,并封为太真,倍受宠幸,天宝鉴册为贵妃。这是目前历史学家能找到的最接近杨玉环时代的人所写的官方文章。因为唐代的容州是岭南大州,辖14州60余县,包括今天的前越南部分地区、海南、广东等地。如今的容县当时称为“普宁县”,因此这座碑被称为“容州普宁县杨贵妃碑”。虽然全国各地对于杨贵妃的出生地有多种版本,但目前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这《全唐文》中杨贵妃的碑文。此外,杨贵妃的饮食习惯之一——吃荔枝也能说明这一点——当她千里迢迢回到家乡时,仍想“八百里奔波”送荔枝。这自然是她小时候养成的爱好。 。在当时的气候和环境下,四川和西安显然不可能种植荔枝。

2004年,随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安乡山西村唐代大太监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证实:高力士原姓冯,名元一。容州府所辖十四州之一的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时入宫,姓高。专家们在研究高力士生平墓志铭时,意外发现,送入宫中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正是产自高力士家乡的优质早熟荔枝,名为“白玉罂”。李石和杨玉环。高力士、杨玉环都是容州都督府人。高力士的家乡盘州距杨玉环的家乡容州普宁县仅100公里。这一考古新发现,验证了“妃子骑红尘一笑,无人能见”。关于《人尽皆知》中的荔枝来自哪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那么,大名鼎鼎的杨贵妃叫什么名字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提及,《资治通鉴》中也没有明确的记录。 《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岩的女儿”。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约100年,郑楚娇编的《明皇杂录》中首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至今仍在使用。有一种不同的说法。郑熙的《津阳门诗注》云:“玉奴,太真也是小人物。”郑楚杰与郑熙同为唐朝人,生活时代相近,又都是进士,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有可能这两个名字都是杨美人的,一个是真名,一个是昵称。

不管杨贵妃叫什么名字,那个叫李隆基的老头子都喜欢她。说他是个老人,确实是事实。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杨氏年仅22岁,而此时他已经56岁了。他总是老了,但他是皇帝,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他不仅不在乎她叫什么,也不在乎她是否结婚了。他根本没有想到,她要嫁的人是他的儿子。只要是他喜欢的,他就一定会拿下。

正如《旧唐书》中提到的:“太真容貌美丽,能歌善舞,擅长音乐,计算能力出色,每次欢迎你,动作都如预期。”而《新唐书》中的评论也大致相同。 ,却隐晦地添加了“隋特房宴”的提醒。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极为淫秽,放大了贵妃“以色请恩”的能力。我认为他们高估了唐明帝的生理功能。当然,男人无论多大年纪,还是欣赏美人的,更何况这个美人看起来就像仙女一样。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世的学者,那就是唐玄宗当时对杨玉环如此痴迷,为什么杨玉环永远做贵妃而不是成为妃子?女王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相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并做出相关的论证和推测。从史料记载的线索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用卑鄙手段得到杨玉环有关。

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杨玉环原是唐玄宗寿王李浩的妃子。唐玄宗用不正当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走了她。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茂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李茂的母亲)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旨册封杨玉环为长寿公主。婚后,两人甜蜜无比,而此时的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后,唐玄宗见到了杨玉环,第一眼就被杨玉环的美貌深深迷住了。此时,她已经与长寿王李浩结婚快五年了。但唐玄宗却并不那么在意。他设计了一篇肤浅的文章。先是打着孝道的旗号,说要向母亲窦太后推荐祝福,然后下旨,命杨玉环出家为道士,赐道号“太真”。 ,命杨玉环搬出寿王府,住进太真宫,然后将大臣韦兆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茂,立他为妾,以安抚寿王。五年后,杨玉环受戒时期满,唐玄宗下旨让杨玉环还俗入宫,正式册封她为贵妃,亲自抚养。

这件事自然对长生王李浩造成了很深的伤害,但夺走他爱妃的却是他的父亲,所以他只能敢怒不敢言。对此,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骊山有感·咏杨妃》诗中写道:“李秀飞泉暖香,九龙护玉莲房,日日有福”。长生宫,只有长生王不跟随金马车。”这首诗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长生王李浩郁闷,玄宗尴尬。然而,杨玉环如此美丽,以至于唐玄宗不惜一切代价去得到她。这也显示出杨贵妃的迷人性格。在。此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开放王朝之一。它采取了包容性的文化政策。唐代各种异俗盛行,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弱化。因此,唐玄宗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的反对派。

但抢走儿子和公主毕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长生王李浩虽然表面上不敢说出来,但暗地里肯定是怨恨的。因此,唐玄宗虽然非常宠爱杨贵妃,但对她却倾尽所有的宠爱。就连她的亲朋好友也都升任重官,靠皇俸养活。就连民间也出现了“不生男孩,投生女孩”的民俗,但始终不肯立她为皇后。首先,从自己的儿子手里抢小妾,是有违伦理的。虽然当时风俗已经开明,但伦理道德的主体依然存在。这样得到的女人,想要成为皇后,显然是不可能的。其次,如果杨玉环被立为皇后,势必会激起长生王李浩心中压抑已久的怒火,届时极有可能发生政变。第三,杨贵妃偏爱皇后、仙女、鸡狗。她的兄弟姐妹和亲戚都受到朝廷的青睐,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她再次被立为王后,势必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和权力的更迭。这对于维持稳定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立杨贵妃为皇后。

除此之外,唐玄宗不能立杨贵妃为皇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杨贵妃自从追随唐玄宗之后就没有孩子了。至于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孩子,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一定是她成为皇后的一大障碍,因为在古代,立皇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需要君臣参与,圣旨发布于天下。皇后一定是羿。德仪容可以为大家树立榜样,为天下人做母亲。她所生的儿子,将来也将被立为太子,继承王位。因此,皇后和王子一般应由母亲和儿子或儿子由母亲代表。不过,太子在位多年,成长正常。杨贵妃一直没能生下儿子,所以没有理由立她为皇后。如果太上皇强迫自己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会引起太子、长生王李浩乃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导致宫廷政变。在这种情况下,收益将大于损失。唐玄宗绝对不会冒这个险。

其实,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所享受的待遇标准,早已是皇后的标准了。她一入宫,就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民间还流传着“妃子骑红土笑,无人知是荔枝”的传说。由此可见杨贵妃的地位之高,命运之深,以及宫中的规矩。这一切都是为了她。杨贵妃虽然没有皇后的称号,但她却有皇后的身份,比其他皇后更受尊敬和宠爱。杨贵妃也比较聪明,没有再三要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如今她已经达到了女人的极致境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又何必在意皇后的称号呢?她只要用自己的美貌和才华,舒服地侍奉唐玄宗,她就永远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后。

对于杨贵妃之死,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马嵬邑,士兵哗变,杀了民愤极大的杨国忠,迫使唐玄宗杀了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得命高力士允许她自杀。最后被勒死在驿馆佛寺前的梨树下。她去世时年仅38岁。相传杨贵妃在运送遗体的时候,一只鞋子丢失了,被一位老太婆捡到。路人想借,要付一百块钱。老妇人因此发了大财。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在佛堂里了。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杀了杨国忠父子后,认为“贼犹在”,要求再次杀掉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辞别贵妃,“自缢于佛堂”。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命太监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吊死。 《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将杨贵妃吊死在佛堂梨树下。陈红《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必死无疑,但又不忍心看着她死,所以让人把她带走了。 “匆匆折腾,死在君下”。据乐史《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辞别杨贵妃时,“乞礼佛”。高力士遂将贵妃吊死在佛寺前的梨树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需要注意的是,乐史中说妃子自缢死在梨树下,可能是受香山(白居易)句“梨花带雨”的影响。 ” 春天的雨。“果儿,不一样,可笑。乐石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昭的说法很可能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在叛乱中身亡。这一理论主要见于唐诗的一些描写中。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在被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了一首诗,名为《哀江头》。里面有一句“明目白齿今何在?血染魂魄无法归来”,暗示杨贵妃没有被吊死。他死在马嵬邑,因为绞刑不会流血。李益的《七绝《过马嵬》和《七录》《过马嵬二首》中有《请君洗莲血》《太真血染马蹄》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被起义军杀戮而死。一把剑。接下来的场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马嵬血喧,榆林枪散》;张游《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葬燕妃》;文廷均《马嵬驿》的“归魂不审,案桌上熏,血埋天”等诗《草愁》也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站,她没有被吊死。

杨贵妃的死还有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是吞金而死的。这种说法只出现在刘禹锡的《马嵬行》诗中。刘诗曾写道:“绿野风路,黄尘马狂行,路边杨贵人,坟墓高三四尺,问屋里孩童,皆是”。说庆幸的是,蜀国时期,军阀惩罚暴君,皇帝抛弃了妖女。一群官员靠在门屏上,贵族捧着皇帝的衣裳,低垂着美眸,风日天光,贵人饮金尘,你忽暗,一生戴杏丸,色如故。从这首诗看来,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对这个说法颇为好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进行了考证。陈怀疑刘氏《贵人饮金筹》诗出自《礼二忠》,故与其他说法不同。不过,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绞死前吞金的可能性,因此这一说法在《礼二忠》中流传。

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六军并未散去。玄宗遣(高)力士问话,曰:“贼犹在”,即贵妃之意。武士们又重演了一遍,皇帝无奈,只得带着妃子在佛堂上吊自杀了。三十八岁时,葬于义路西侧。

皇帝从蜀归来,命使者参拜,并命将他重新安葬。礼部尚书李逵道:“隆武官兵,刑国忠臣,是国家乱之兆。今欲安葬旧妃,恐兵将疑心,丧事不可以。”它被阻止了。皇帝密令将使者安葬在别处。瘘管刚出现时,用紫色床垫包裹。皮肤破损了,但香囊还在。内臣进献,皇上看了悲痛欲绝,遂命将其图置于别堂,日夜可观。 (《旧唐书·杨贵妃传》)

杨贵妃在佛堂上吊自杀。陈玄礼和禁军将领们看着这个过程,确认了杨贵妃已经死了,然后出来向禁军士兵解释道:“过了好久,士兵们才散去(花了很长时间才散去)”士兵们散去,回到队伍中)。”当时,杨贵妃被埋在客栈西边的路边,身上裹着紫色的被子。后来,玄宗密令重新安葬使者时,距离杨贵妃去世已经过去了一年零六个月。这时,他发现“皮肤破损了,但香囊还在”。

《新唐书》中的记录与《旧唐书》中的记录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是死在马嵬坡的。后人说,贵妃没有死,也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杨贵妃并没有死在马嵬驿,而是生活在民间。于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考证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宏的《长恨歌传》。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宏的《长恨歌传》的本义还有其他优点。如果《长恨歌》是章节标题,写给马尾就够了。为何后来还要去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实呢?于先生因为自己的地位,相信杨贵妃并没有死在马嵬邑。当时六军兵变,贵妃被劫,柴殿被立为皇位。诗中明确表示唐玄宗“救不了她”。因此,正史中记载的死刑诏书在当时是根本不存在的。陈红的《长恨歌传》说“使者引走”,意思是杨贵妃被使者引着躲到了很远的地方。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到六安后想重新安葬杨贵妃。结果是“马嵬坡下的泥土里,不见了玉面的踪迹”。连骨头都找不到。这更加证实了贵妃没有死。马尾依。值得注意的是,陈宏在写《长恨歌传》时,生怕后人不知道,特意指出:“有《玄宗本纪》为世人所知。”而那些“闻所未闻”的则是《长恨歌》。 ,这明显暗示着杨贵妃没有死。

有一种奇怪的说法,杨贵妃去了美国。台湾学者魏菊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声称,他已证实杨贵妃并非死在马嵬站,而是被带到遥远的美国。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逃往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是一名女仆在马尾车站被吊死的。禁军将领陈玄礼爱惜贵妃的美貌,不忍心杀害她,便与高力士合谋,与侍女一起杀害了她。杨贵妃在陈玄礼亲信的护送下南逃。她航行到现今上海附近的海域,漂流到日本九谷町久津,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有一种说法认为死者是替身女仆。军长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用宫女取代了她。高力士用车运送了贵妃的尸体,检查尸体的正是陈玄礼,这才使得计划成功。杨贵妃在陈玄礼亲信的护送下南逃。她航行到现今上海附近的海域,到达日本汤谷町久津。

杨贵妃墓建在日本山口县的“杨贵妃故里”。 1963年,一名日本女孩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家谱,并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从上面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杨贵妃之死的传说也越来越生动。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传说离历史事实越来越远。由此论断,杨贵妃必死在马嵬邑无疑。 《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因为“坐了一会”。也就是说,六军将士对杨国忠怀恨在心,也将杨贵妃牵连其中。这是高立图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写出来的。从马嵬邑事变的情况来看,杨贵妃必死无疑。挂完后,尸体从佛堂运到驿站,安放在院子里。唐玄宗还召见陈玄礼等将士进来视察。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寻彝史记、旧、新、《通鉴》等史籍,以及《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 《安禄山事迹》。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体现了​​人们对她的同情和怀念。 “六军”官兵以“祸根仍在”为由,要求处决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视为像褒姒、妲己那样的坏女人。除了被世人骂之外,不会有任何赞美。哪怕她是惊世佳人,是盛唐女性美的代表,也不会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产生怜悯和宽恕。问题的关键是:杨贵妃实际上并不是安史之乱的根源。高力士曾说过“贵妃是无辜的”。虽然这并非是片面的,但毫无疑问,贵妃并不是罪魁祸首。经过安史之乱的风波之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了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有其公正的判断,对历史人物的赞扬和批评往往是相对客观的。杨贵妃之死,既是自作自受,又是受害者。于是,人们幻想着,确实已经死了的杨贵妃能够复活,并不断地祭奠她。

数字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