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子见到皇后会跪下吗?妃子还是妃子
2023-10-10 02:31
自从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称皇帝的妻子为皇后以来,“皇后”这个称号就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也由此衍生出皇帝的母亲是太后,皇帝的祖母就是太后。
太后是皇帝的长辈,是对皇帝孝顺的对象。皇后作为皇帝的妻子,自然要恭恭敬敬,但是问题就出现了。
先帝的妃子虽然在身份上只是他的妃子,但毕竟是皇帝的妃子和长辈。皇后见到他们时应该有什么礼仪呢?
文章插图
其实,从秦朝到清朝,关于先帝后妃与新皇帝后妃之间礼仪的记载非常少。没有任何历史书直接规定皇后应该向先帝的妃子展示什么礼节。
然而,从东晋到明朝,他们的很多关系都在史书的空白中被揭露出来。到了清代,保存的记载更多,我们可以一睹其详情。
在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中,明朝先帝的嫔妃和唯一的嫔妃的影响力极小。如果她们不是新皇帝的亲生母亲,很有可能会在宫中老死。有些朝代比较开明。皇帝死后,有儿子的妃嫔可以住在子孙的封建王国或府邸里,享受天伦之乐,但毕竟只是少数。
从汉代到唐代,先帝有儿子的妃子在政治上的待遇还是不错的。
元帝死后,元为中山太后,随元帝出国。 —《汉书?冯奉世等传》
文章插图
汉朝时期,如果先帝去世,先帝的妃子生了儿子,就可以到儿子的封地,封为“王母”(“王”为尊号)。比如,汉元帝死后,傅昭义到儿子刘康的封地安定爵位。陶氏,成为“定陶太后”,冯昭仪前往儿子刘兴的封地新都,被封为“新都太后”(后改为“中山太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比较混乱,但这一规定仍然断断续续地实施,只是将“太后”改为“国公主”。到了唐代,这一制度仍然延续。例如,唐太宗死后,韦妃追随其子姬王厉申,被称为“姬国太妃”。燕德妃跟随她的儿子越王李贞,被称为“越国妃”。王国公主”因为儿子李毅(后改为李晨)被封为“光之王”。
韦贵妃和燕德妃的历史记载,揭示了先帝贵妃与新皇帝皇后之间的一些关系模式。从政治地位上来说,皇后比先帝的妃子要高,这是毫无疑问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这一点从礼仪规定和具体仪式的表演上都可以证明。
文章插图
比如,祭祀泰山时,李治皇帝做了第一供,武后做了第二供,而燕公主虽然年纪较大,但只能做最后一供。这就是礼制体系中的地位差距。
仪式结束了。再次更改服务。参观宫殿。其崇圣宫妃嫔。下面是长公主。还有越昭姬三国的妃子等等。 —《唐会要》
但从宗法地位来看,皇帝和皇后必须尊重先帝的妃子。李治夫妇对魏太妃、燕太妃十分尊敬。他们祭祀唐太宗昭陵时,会将其供奉在长辈席上,但并没有明确提及皇帝或皇后是否应行礼。
到了明代,新朝对先帝后妃的记载已经很少了,而明朝对于先帝后妃的封号也非常特殊。明朝虽然也有贵妃、贵妃、贵妃等称号,但不包括“贵妃”、“皇妃”等称号。 “贵妃”一词只存在于清朝。在明朝的官方文献中,对先帝的妃子一般称为“夫庙号”加“夫赐爵号”。
例如,玄宗和朱瞻基的妃子无贤,在正统、天顺年间被称为“贤妙妃”。又如嘉靖皇帝的祖母邵,在孝宗、武宗时期被称为“贤妙妃”。
文章插图
明朝最后两百多年里,只有一位“太妃糖”被明廷正式承认并正式封爵,那就是宣仪刘公主。从礼仪上来说,这位刘公主接受了贵妃。仪式。
天启皇帝朱由校在父亲去世后匆忙即位。因为他已经是成年人了,虽然已经到了孝顺时期,但他也不得不把皇帝的大婚提上日程。选张为皇后后,官员们发现皇帝和皇后的婚礼缺乏皇帝的直系血亲(父母、祖父母)来主持仪式。
在朱由校之前,明朝每一位皇帝的婚礼都是由直系长辈主持的。比如朱祁镇大婚时,他的母亲孙太后、祖母张太后都还活着。朱翊钧的婚礼上,他的姨妈陈太后和生母李太后都还健在,她的父亲、祖母、姨妈、生母都在场。太子,结婚了。按照明代礼仪,选一人上任即可。
但当朱由校赶到时,他的祖父万历帝、姑姑王氏、亲祖母王氏、父亲朱常洛、姑姑郭氏、生母王氏都已去世。整个内院都找不到能够主持这个仪式的直系血亲。大臣们无奈,只好建议皇帝找一位“代太后”来行礼。